我们来深度解读一下不同建筑在地震中的表现差异及其背后的抗震原理。理解这些差异,对于评估地震风险和提升建筑安全至关重要。
一、不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差异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源于地面剧烈晃动(水平向和竖向)引起的惯性力。不同结构体系抵抗这种晃动和力的能力不同,导致表现差异显著:
木结构
- 表现: 通常表现较好。木材本身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延展性,节点(如榫卯、金属连接件)在受力时能发生一定变形吸收能量。木结构自重轻,受到的惯性力相对较小。
- 破坏模式: 常见破坏在节点处(松动、拔出、断裂)、墙体倾斜或倒塌(剪力墙或支撑失效)、屋架塌落。如果基础连接不牢,可能整体移位。老旧或维护不善的木结构(如虫蛀、腐朽)表现会差很多。
- 优点: 自重轻,韧性好,有一定自复位能力。
- 缺点: 节点是关键弱点,防火、防腐性能相对较差。
砌体结构(砖混结构)
- 表现: 相对较差,尤其是无筋砌体(仅用砂浆砌筑,无钢筋加固)。砌体材料(砖、石、砌块)本身脆性大,抗拉、抗剪强度低。
- 破坏模式: 典型 “脆性破坏”。墙体出现大量X形裂缝(剪切破坏)、水平裂缝(弯曲破坏)、墙角压碎、墙体平面外倒塌(整体或局部倾覆)。门窗洞口角部易开裂。如果圈梁、构造柱设置不足或施工质量差,破坏会非常严重甚至整体垮塌(如汶川地震中大量老旧砖房)。
- 优点: 材料易得,成本相对较低,保温隔热性能好。
- 缺点: 自重大,刚度大但延性差,抗拉抗剪能力弱,易发生脆性破坏。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 表现: 表现较好,是现代抗震建筑的主流形式之一。钢筋混凝土结合了混凝土的抗压性和钢筋的抗拉性/延性,通过合理设计可以实现良好的抗震性能。
- 破坏模式:
- “强柱弱梁”失效: 如果设计不合理(如“强梁弱柱”),柱子先于梁破坏,导致楼层整体倒塌(最危险)。
- “强剪弱弯”失效: 构件(梁、柱、节点)发生剪切破坏而非弯曲破坏,剪切破坏是脆性的,耗能能力差。
- 节点核心区破坏: 梁柱交汇处受力复杂,钢筋密集,施工难度大,易发生剪切破坏。
- 短柱破坏: 窗台、矮墙等约束使柱子有效长度变短,刚度增大,吸收更多地震力,易发生脆性剪切破坏。
- 填充墙破坏: 非结构填充墙(砖墙、砌块墙)与框架刚度不协调,易开裂、倒塌,有时会“困住”柱子导致其破坏(短柱效应)。
- 优点: 刚度、强度、延性可通过设计和配筋灵活调整,整体性好。
- 缺点: 自重大,设计和施工质量要求高,节点是关键。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 表现: 通常表现优异,尤其适用于中高层建筑。剪力墙提供了巨大的抗侧刚度和强度,能有效抵抗水平地震力。
- 破坏模式:
- 连梁破坏: 剪力墙之间的连梁(通常较矮)被设计成“耗能构件”,允许其先发生弯曲屈服(形成塑性铰)耗散地震能量,保护墙体。
- 墙体底部塑性铰: 在强烈地震下,剪力墙底部按设计意图形成塑性铰区,通过钢筋屈服耗能。设计目标是避免剪切破坏。
- 边缘构件破坏: 剪力墙端部(边缘构件)承受巨大压弯力,配筋不足或约束不够时易压溃。
- 施工缝破坏: 墙体水平施工缝处理不当易成为薄弱面。
- 优点: 抗侧刚度大,承载力高,能有效控制位移,保护非结构构件。
- 缺点: 结构布置灵活性受限,自重大,基础要求高。
钢结构
- 表现: 通常表现优异。钢材具有高强度、高延展性、均质性,是理想的抗震材料。
- 破坏模式:
- 节点破坏: 焊接或螺栓连接的节点是关键。焊缝缺陷、螺栓松动或设计不当会导致节点脆性破坏(历史上教训深刻,如1994年Northridge地震和1995年阪神地震)。
- 构件失稳: 梁、柱在受压或受弯时可能发生局部屈曲或整体失稳。
- 低周疲劳断裂: 在反复塑性变形(地震来回晃动)下,钢材或焊缝可能发生疲劳断裂。
- 优点: 强度高,延性好,自重轻,施工快,质量易控制。
- 缺点: 成本较高,防火要求高,节点设计和施工要求极高。
框架-核心筒结构
- 表现: 表现优异,是现代超高层建筑常用结构。由外围框架(钢或混凝土)和内部核心筒(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组成。
- 破坏模式: 结合了框架和核心筒的可能破坏模式。核心筒承担大部分剪力,框架主要承担部分剪力和倾覆力矩。破坏可能发生在核心筒(类似剪力墙)、框架梁柱节点、或连接二者的伸臂桁架/腰桁架(如果设置)。
- 优点: 抗侧刚度大,能有效抵抗风和地震力,空间布置灵活(核心筒集中布置设备管道)。
- 缺点: 结构复杂,设计和施工难度大,造价高。
隔震结构
- 表现: 表现最好(在有效隔震周期范围内)。通过在建筑物基础或下部设置隔震支座(如叠层橡胶支座、摩擦摆支座),显著延长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使其远离地震动能量集中的短周期段,同时耗散地震能量。
- 效果: 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加速度、位移、内力)可大幅降低(通常降低50%-80%),基本处于弹性状态,非结构构件和设备损坏也大大减少。即使下部有较大相对位移,上部结构也像“漂浮”一样平稳。
- 优点: 提供最高级别的保护,保护结构、非结构构件和设备。
- 缺点: 初始造价高,需要专门的设计、施工和维护,对隔震层空间和建筑周边位移有要求(需设隔震沟)。
消能减震结构
- 表现: 表现良好。通过在结构中设置消能器(阻尼器),如粘滞阻尼器、金属屈服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主动吸收和耗散地震输入的能量。
- 效果: 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位移、内力),保护主体结构。可以用于新建建筑,也常用于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
- 优点: 设计相对灵活,可针对特定需求设置,对建筑功能影响相对较小。
- 缺点: 需要精心设计和布置,成本增加,阻尼器本身需要维护或更换。
二、建筑结构抗震原理深度解读
建筑抗震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保障生命安全(大震不倒),减少财产损失(中震可修),保证使用功能(小震不坏)。其基本原理基于以下核心概念:
延性设计:
- 核心思想: 允许结构在强震下进入塑性阶段(材料屈服后),通过塑性变形来耗散巨大的地震能量,避免结构发生脆性破坏而突然倒塌。
- 实现方式:
- 材料选择: 使用具有良好延性的材料(如钢材、配置了足够钢筋的混凝土)。
- 构件设计: 确保关键构件(如梁)在受力时优先发生弯曲屈服(形成塑性铰),产生较大塑性变形耗能,而不是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或受压失稳。这就是“强剪弱弯”原则。
- 结构体系设计: 确保结构体系具有明确的塑性耗能机制和传力路径。例如在框架结构中,要求“强柱弱梁”——让梁先于柱子形成塑性铰(耗能),保护柱子(维持结构整体稳定)。在剪力墙结构中,让连梁先屈服耗能,保护墙体。
刚度与柔度的平衡:
- 刚度过大: 结构自振周期短,容易与地震动中能量大的短周期分量发生共振,导致地震力过大。过刚的结构也缺乏耗能能力(脆性)。
- 柔度过大: 结构位移过大,可能导致非结构构件严重破坏(如隔墙倒塌、管道破裂、电梯卡死),甚至引起P-Δ效应(重力在过大侧移下产生的附加倾覆力矩)导致失稳倒塌。
- 设计目标: 找到合适的刚度平衡点,使结构自振周期避开场地卓越周期(避免共振),同时控制位移在可接受范围内。延性设计允许结构在强震下刚度退化(变柔),但通过塑性变形耗能来维持稳定。
能力设计法:
- 核心思想: 在结构体系中预先设定合理的塑性耗能机制和破坏顺序(如梁铰机制优于柱铰机制),然后通过计算,确保那些在设计中不希望发生非弹性变形的部位(如柱子、节点、剪力墙底部非铰区)具有足够的强度储备,使其保持弹性或仅发生有限的非弹性变形。这保证了塑性变形只发生在预期的、可控的耗能构件上。
- 关键原则:
- 强柱弱梁: 柱子的抗弯承载力要大于梁的抗弯承载力(乘以一个大于1的超强系数)。
- 强剪弱弯: 构件的抗剪承载力要大于其抗弯承载力对应的剪力(考虑材料超强)。
- 强节点弱构件: 梁柱节点的承载力要大于相连构件的承载力。
结构整体性与冗余度:
- 整体性: 结构各部分(基础、柱、梁、板、墙)需要可靠连接,形成一个空间整体共同工作。圈梁、构造柱(在砌体结构中)、楼板(在框架结构中作为刚性隔板)都起到关键的整体性作用,确保地震力能有效传递和分配。
- 冗余度: 结构应具有多条传力路径。当某一条路径上的构件失效时,荷载能通过其他路径传递,防止结构整体连续倒塌。避免采用“鸡腿式”建筑(底层大空间,上部刚度突变)等不利于冗余度的布置。
非结构构件的考虑:
- 隔墙、幕墙、吊顶、设备管道等非结构构件虽然不参与主要承重,但其破坏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如火灾、管道破裂)。抗震设计需考虑:
- 连接: 确保它们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避免倒塌伤人。
- 变形适应性: 允许其承受主体结构变形而不致严重破坏(如柔性连接、预留缝隙)。
- 避免不利影响: 防止非结构构件(如刚度大的隔墙)改变主体结构的动力特性或导致短柱效应。
场地效应与基础设计:
- 场地条件: 土壤类型、覆盖层厚度、地下水位等会显著放大或改变地震波的特性(滤波效应、放大效应)。软土场地会延长地震动周期并放大长周期分量,对高层建筑不利;厚覆盖层也可能放大震动。设计需依据场地类别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
- 基础设计: 基础必须稳固,能将地震力可靠传递到地基。在软弱地基或液化地基上,可能需要桩基础、地基处理或隔震措施。基础设计需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
现代抗震技术:
- 隔震技术: 如前所述,通过延长周期和耗能来隔离地震。
- 消能减震技术: 如前所述,通过附加阻尼器主动耗能。
- 调谐质量阻尼器/调谐液体阻尼器: 主要用于高层建筑抗风,也可用于减震。通过在建筑顶部或特定位置设置可移动质量块或水箱,其振动与主体结构振动反相,从而抵消振动。
三、总结
建筑在地震中的表现差异,本质上是其结构体系、材料性能、设计理念、施工质量和场地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抗震设计的精髓在于延性和能力设计,通过精心控制结构的塑性变形过程和破坏模式,使其成为“可牺牲的保险丝”,在强震下通过自身损伤(但保持整体稳定)来保护生命。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则提供了更高层次的保护。理解这些原理,不仅有助于评估现有建筑的风险,更是设计和建造更安全、更具韧性的未来建筑的基础。选择建筑时,了解其结构类型、建造年代(是否符合现行抗震规范)、施工质量和所处场地条件,对于评估其地震安全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