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升邦信息网
详情描述
宋代冰雪经济学:汴京冰井务储冰成本核算

关于宋代汴京冰井务的储冰成本核算问题,目前可考的历史文献中缺乏直接的财务数据,但结合宋代经济史、职官制度及技术条件,可对储冰成本进行合理推测与分析。以下是基于现存史料和学术研究的框架性成本核算思路:

一、冰井务的职能与储冰流程

冰井务是北宋汴京(今开封)设置的专门管理机构,隶属于太仆寺或司农寺(不同时期隶属有争议),负责冬季采冰、储存及夏季分配。其核心流程包括:

采冰:冬季从汴河、金明池等水域采集冰块。 运输:通过人力或畜力将冰运送至冰窖。 储存:利用地下冰窖(深井结构)覆盖隔热材料(如稻草、泥土)长期保存。 分配:夏季供应宫廷、官府、贵族及部分市场。 二、储冰成本构成 (1)人工成本
  • 采冰劳动力:需大量役夫(可能为厢军或雇佣民夫)。据《宋会要辑稿》,厢军日俸约100文(北宋中期),若采冰需数百人工作月余,仅此一项即需数百贯。
  • 运输与储存人力:搬运冰块、维护冰窖需长期雇工。
  • 管理人员:冰井务官员俸禄(如监官、吏员)。
(2)材料与设施
  • 冰窖建造:汴京冰窖多为砖石或夯土结构,深度可达数米,需较高营建成本。参考宋代官仓造价,单个冰窖可能耗资数十贯。
  • 隔热材料:稻草、竹席、泥土等消耗品,需定期补充。
  • 工具损耗:采冰铁镐、运输车辆维护费用。
(3)运输成本
  • 冰块从采冰点到冰窖的短途运输,可能使用牛车或人力板车,涉及畜力租赁或人力费用。
(4)损耗与风险
  • 自然损耗:储存过程中冰块融化率(文献推测约30%-50%)。
  • 灾害风险:冰窖渗水、塌方等导致的损失。
三、成本核算示例(估算)

以单窖储冰量1000立方米(宋制)为例:

采冰成本:役夫100人×30日×100文/日=300贯。 冰窖建造:50贯(分摊至10年,年均5贯)。 隔热材料:稻草、竹席年耗约20贯。 运输与维护:牛车租赁、工具损耗约30贯。 管理人员俸禄:监官1人(月俸15贯)+吏员2人(月俸各5贯)=年支出300贯。 损耗补偿:按40%融化率,需多采冰40%对应成本120贯。

年总成本估算:约300+5+20+30+300+120= 775贯

四、储冰的经济效益 宫廷与官府需求:冰块用于降温、保鲜、制药(如“冰片”),属刚需,无偿供给。 市场化销售:部分冰块可能售予民间(酒楼、富户),《东京梦华录》载汴京夏有“冰雪冷元子”等冷饮,推测售价较高(如单块冰售价数文至数十文)。 社会效益:保障公共卫生(防暑降温)、稳定食品供应(冷藏防腐)。 五、文献佐证与学术争议
  • 采冰规模:《宋史·职官志》载冰井务“岁藏冰万段”,但“段”单位存疑(或为1立方尺)。
  • 成本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宋代官营冰务以非盈利为主,成本多由财政补贴;亦有观点认为民间冰商(如“冰户”)可能参与分润。
  • 技术限制:缺乏现代保温技术,储冰效率低下,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六、总结

汴京冰井务的储冰成本反映了宋代官府对资源管理的精细化,其成本结构中人工占比最高(约60%),损耗风险次之。尽管直接经济收益有限,但其社会效益(如维护统治阶层特权、促进冷饮文化)构成了宋代“冰雪经济”的特殊形态。

进一步研究建议:结合《营造法式》推算冰窖建造成本,或从宋代雇工契约、物价文书(如《庆元条法事类》)中寻找更精确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