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升邦信息网
详情描述
灾后自救互救有哪些关键步骤?地震后黄金救援期的行动指南分享

核心理念: 保持冷静、确保安全、科学施救、保存体力、传递信息、永不放弃。

一、 自救关键步骤(如果你被埋压或被困)

保持冷静,判断环境:

  • 深呼吸,克服恐惧和惊慌。恐惧会加速体力消耗。
  • 尝试轻微活动身体,评估受伤情况(哪里疼痛?能否活动?)。
  • 观察周围环境:是否被重物压住?空间是否稳定?有无光线、空气?有无尖锐物可能造成二次伤害?注意余震!

保护呼吸,清除口鼻异物:

  • 用手帕、衣物或手(如果手能动)捂住口鼻,防止吸入灰尘和有毒气体。
  • 尽量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尘、碎屑,保持呼吸道通畅。

设法脱离险境(如有可能且安全):

  • 小心移动: 如果手脚没有被完全压死,且判断移动不会引起更大坍塌或伤害,尝试缓慢、小心地移动身体,脱离重物压迫或危险位置。
  • 扩大生存空间: 如果被困在狭小空间,尝试轻轻移动身边的砖石、杂物,但要极其小心,避免引发二次坍塌。目标是扩大一点空间,方便呼吸和活动,不是挖掘逃生通道(除非非常确定安全且容易)。
  • 利用“救命三角”: 靠近坚固的家具(如桌子、床)、承重墙或大块预制构件形成的相对安全三角空间躲避。

保存体力,控制情绪:

  • 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哭喊和说话。 哭喊会消耗大量氧气和体力,并可能吸入灰尘。
  • 坚定求生信念: 告诉自己救援一定会来,保持希望。

发出求救信号:

  • 敲击求救: 这是最有效、最省力的方式!利用身边一切可用的东西(石块、金属管、木棍,甚至用拳头),有规律、间歇性地敲击坚固的墙体、管道、梁柱等。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是“SOS”(三短、三长、三短)或连续敲击三下(停一下)再重复。管道传声效果最好。
  • 呼救(谨慎使用): 在确认听到救援人员声音很近时,才大声呼救。呼救消耗体力大,且易吸入灰尘。
  • 利用光源(如有): 如果有手电筒、手机屏幕光,在黑暗中间歇性闪烁发出信号。

处理伤口,维持生命:

  • 止血: 如果身体某部位出血,用身边最干净的布条、衣物用力压住伤口止血(直接压迫法)。如果四肢大动脉出血,在伤口近心端上方(靠近心脏的一端)用布条、皮带等扎紧止血(止血带法),但要记录扎紧时间(写在伤员身上),每隔一段时间(如40-60分钟)稍微放松几秒,防止肢体坏死。
  • 固定: 如果怀疑骨折(剧痛、畸形、不能活动),尽量用木板、硬纸板、树枝甚至折叠的杂志、书本,连同相邻的关节一起固定,减少移动和疼痛,避免二次损伤。
  • 保暖: 用衣物、毯子、甚至纸张等覆盖身体,保持体温,防止失温。

寻找水源(谨慎):

  • 如果被困时间较长,寻找身边一切可能的水源(渗水、积水、甚至尿液)。但切勿饮用不明液体或试图喝尿液求生(脱水时尿液浓度极高,反而加速脱水),除非万不得已且确认安全。 少量多次润湿嘴唇比大口喝水更重要。
二、 互救关键步骤(如果你已脱险或未被埋压)
  • 前提:确保自身安全! 在展开救援前,务必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余震、危房、坠物、燃气泄漏、电线掉落、化学污染等)。不要让自己成为第二个需要被救的人!

快速评估,确定优先级:

  • 先救近处,后救远处: 优先救助离你最近、最容易到达的被困者。
  • 先救生,后救伤: 优先救助有生命迹象(呼救、呻吟、敲击声)或明显暴露在外的被困者。对于需要长时间挖掘才能救出的重伤员,如果人手不足,优先标记位置,寻求专业救援力量。
  • 先易后难: 优先救助埋压较浅、容易救出的轻伤员。
  • “黄金24小时”原则: 优先救助那些在24小时内可能因伤情恶化或环境恶化而失去生命的被困者(如严重出血、窒息风险高、靠近危险源)。

有效沟通,稳定情绪:

  • 接近被困者时,先大声告知:“我们是来救你的,请保持冷静,配合我们!”
  • 询问伤情:哪里被压?哪里受伤?能否活动?是否听到其他被困者声音?
  • 持续给予鼓励和心理支持:“坚持住,救援马上就到!”

科学施救,避免二次伤害:

  • 非专业不盲目挖掘: 除非被困者身体大部分暴露且情况紧急(如窒息),否则不要盲目挖掘移除重物。错误的挖掘可能导致二次坍塌,压死被困者或救援者。
  • 暴露头部,保证呼吸: 如果可能,先小心清除被困者头面部周围的杂物,保证其呼吸通畅。必要时提供简易呼吸支持(如清除口鼻异物后,轻轻托起下颌)。
  • 简单处理致命伤: 如发现严重出血,指导或帮助被困者进行压迫止血(见自救部分)。
  • 保护脊柱(尤其颈椎): 在移动任何怀疑有脊柱损伤(如高处坠落、重物砸伤背部/颈部)的伤员时,必须保持其头、颈、躯干在一条直线上(轴线翻身)。用硬板(门板、桌面等)整体平移搬运。绝对避免拖拽、背驮、一人抱腿一人抱肩的搬运方式!
  • 利用工具: 使用撬棍、千斤顶(如有)、结实的木棍等工具小心抬起重物,创造救援空间。避免徒手搬动大块混凝土或梁柱。
  • 团队协作: 多人配合,统一指挥,动作协调。

及时转运,寻求专业帮助:

  • 救出伤员后,迅速将其转移到安全、开阔、远离危险建筑物的区域。
  • 立即进行初步检伤分类(Triage):
    • 红色(危重,需立即处理): 大出血、严重窒息、心跳呼吸停止、严重休克、开放性气胸等。
    • 黄色(重伤,可稍缓): 多处骨折(无大出血)、大面积烧伤(无休克)、脊柱损伤(已固定)等。
    • 绿色(轻伤): 小面积擦伤、扭伤、轻度骨折等。
    • 黑色(死亡或致命伤无法救治): 确认死亡或伤势过重无法存活(如头颅严重碎裂)。
  • 优先处理红色标记伤员,进行必要的急救(CPR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
  • 尽快联系专业救援力量(消防、医疗、地震救援队): 告知准确位置、伤员人数、伤情、需要的支援(如担架、药品、破拆工具)。利用一切可用通讯手段(手机、卫星电话、对讲机、派人跑出去报信)。

建立临时安置点:

  • 选择远离建筑物、地势较高、开阔平坦、安全的地方。
  • 收集可用物资(篷布、毯子、衣物、食物、水、药品)。
  • 注意保暖、防雨、防风。
  • 照顾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
三、 黄金救援期行动指南要点(时间轴意识)
  • 0-24小时(最关键!):
    • 自救: 首要任务是发出求救信号(敲击!)、保护呼吸、止血、保存体力。被埋压者生还率最高。
    • 互救: 救援重点在表面或浅层埋压、有生命迹象的幸存者。大规模、快速的自发互救最有效。专业救援队开始抵达并投入重点区域(如学校、医院、居民区)。
  • 24-48小时:
    • 自救: 坚持敲击求救,注意保暖和保存水分(谨慎)。生还率开始下降。
    • 互救: 专业救援力量成为主力,使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重型设备。互救重点转向配合专业队定位、标记、提供信息。继续搜寻有微弱生命迹象者。
  • 48-72小时:
    • 自救: 意志力至关重要。仍有生还可能,但需要奇迹和极强的生存能力。
    • 互救/专业救援: 不放弃希望!继续搜寻,重点转向可能有幸存者的特殊空间(如坚固家具形成的三角区、地下室角落)。医疗救助和防疫工作重要性上升。
重要提醒
  • 防范次生灾害: 时刻警惕余震、危房倒塌、山体滑坡、堰塞湖溃坝、火灾(尤其是燃气泄漏或电线短路引发)、爆炸(化工厂、加油站)、疫情等。
  • 检查设施: 闻到煤气味,立即关闭总阀,开窗通风,切勿开关电器或使用明火。看到掉落的电线,远离并警示他人。检查水管是否破裂。
  • 信息传递: 利用一切渠道(收音机、手机、网络恢复后)获取官方信息(灾情、救援进展、避难所位置、安全提示)。避免传播未经证实的谣言。
  • 心理援助: 灾后心理创伤普遍,关注自己和身边人的情绪状态,寻求或提供心理支持。
  • 事前准备: 最好的自救互救是预防。平时学习急救知识、准备家庭应急包、了解社区应急计划和避难场所、进行家庭防震演练至关重要!

生命至上,科学施救。在灾难面前,冷静、智慧和团结是最大的力量。请务必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