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最初用来形容书法笔力遒劲,墨迹仿佛能穿透纸张。但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更核心的意义在于指代作品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深沉情感,能够穿透物质载体(纸背),直抵观者心灵。从笔墨痕迹中感受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是欣赏书画艺术的关键所在。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观察和感受维度:
笔力与线条的质感:
- 中锋行笔与“入木三分”: 真正“力透纸背”的笔力,往往体现在中锋行笔上。笔锋垂直纸面,墨汁均匀渗入纸纤维深处,形成饱满、圆厚、有立体感的线条,仿佛“入木三分”。这种线条稳健、沉着、内蕴力量,常用来表达坚定、庄重、浑厚、悲怆等情感(如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悲愤的笔触)。
- 速度与节奏: 行笔的速度和节奏直接反映情绪的起伏。
- 迅疾飞动: 快速、流畅甚至带有飞白的线条,常表现激昂、奔放、喜悦、豪迈或愤懑(如怀素、张旭的狂草)。
- 迟涩凝重: 缓慢、顿挫、带有“屋漏痕”或“折钗股”质感的线条,则表现沉思、压抑、坚韧、苍凉或悲壮(如金农的漆书、部分碑学书法)。
- 提按顿挫: 笔锋在运行中的提按变化形成节奏感。强烈的顿挫感可能表达情绪的爆发或转折;轻盈的提笔则可能表现灵动、飘逸或含蓄。
- 线条的弹性与韧性: 好的线条不仅有力,还富有弹性和韧性,如同绷紧的弓弦或坚韧的藤条,这种内在的生命力是情感活力的直接体现。
墨色的层次与韵味:
- 浓淡干湿: 墨色的变化是情感调色盘。
- 浓墨重彩: 饱满、深沉的浓墨,常表现力量、厚重、庄严、肃穆或郁勃之气。
- 淡墨轻扫: 清雅、飘逸的淡墨,则表现空灵、淡远、超脱、闲适或朦胧的意境(如董其昌、八大山人的部分作品)。
- 枯笔飞白: 渴笔、飞白是墨少笔干时形成的特殊效果,能表现苍劲、老辣、苦涩、挣扎或时光流逝之感(如徐渭、黄宾虹的部分作品)。
- 涨墨晕染: 墨在湿润的纸上自然晕化,形成氤氲效果,可表现朦胧、混沌、湿润感或情感的弥漫(如王铎、林散之的某些作品)。
- 墨色的层次感: 一笔之中或字与字、块面之间墨色的自然过渡和丰富层次,体现了作者对墨韵的精准把握和情感的细腻表达,也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感染力。
结构与章法的张力:
- 结体的欹正疏密: 字的形态是情感姿态的投射。
- 端庄平稳: 表达稳重、平和、理性。
- 倾斜险绝: 表达动荡、不安、激情或个性张扬。
- 紧密团聚: 表达压抑、紧张或内聚力。
- 疏朗开阔: 表达豁达、轻松、自由或空灵。
- 章法的黑白虚实: 整幅作品的布局(章法)是情感的宏观叙事。
- 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强烈的疏密对比产生视觉张力,可表达情绪的跌宕起伏或内心的矛盾冲突。
- 行气的连贯与断连: 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贯性(如行草书的“一笔书”气韵)表现情感的流畅奔涌;突然的停顿、断开则可能表现情绪的阻滞、转折或强调。
- 空间的呼吸感: 留白的巧妙运用(计白当黑)是东方艺术精髓。大面积的留白给人以遐想空间,可能表现空寂、超脱、纯净或意境的深远;而紧凑的布局则可能营造紧张、热烈或充实感。
整体的气韵与生命感:
- “气韵生动”: 这是中国书画的最高追求之一。优秀的作品,其笔墨痕迹不是僵死的符号,而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生命体”。你能感受到线条的呼吸、墨色的律动、结构的生长,仿佛整个作品在“动”,在“呼吸”。这种整体的生命气息和运动感,是创作者内在精神气质和情感状态最直接、最综合的流露。是雄强、是秀雅、是悲怆、是欢愉、是狂放、是内敛,都蕴含在这流动的气韵之中。
如何实践这种感受?
近距离细致观察: 靠近原作(或高清复制品),仔细观察每一笔的起承转合、墨色的微妙变化、笔锋的行走轨迹。
体会“书写性”: 想象自己“复写”一遍,感受笔在纸上运行的阻力、速度、提按,体会作者当时的动作和可能的心境。
结合背景知识: 了解创作者的生平、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个人境遇、作品的主题内容等,有助于更准确地解读笔墨中的情感密码。
多比较、多思考: 对比不同书家、不同时期、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作品,感受笔墨语言与情感表达的对应关系。
用心去“听”: 放下理性的过度分析,尝试用直觉去感受作品传递的“气场”和“温度”。好的作品会直接与你的心灵对话。
总结:
“力透纸背”的情感力量,正是通过笔力的深度与质感、墨色的丰富表情、结构章法的动态张力、以及整体气韵的生命律动共同构建的。笔墨痕迹是创作者心绪的“心电图”,是情感的“化石”。当我们学会解读这些线条、墨色、空间的“语言”,就能穿越时空,触摸到千百年前那颗跳动的心灵,感受到那份或激昂、或沉郁、或喜悦、或悲怆的“力透纸背”的情感力量。这不仅是欣赏的乐趣,更是与伟大灵魂进行的一场深刻对话。